張俊文緊緊握住手中的車把,擰著頭向后張望,手心中浸出了汗水,脖子像落枕一樣疼得快不能動了。
2月14日下了一夜的雨,凌晨3點半,呂營奶站送奶工張俊文師傅像往常一樣起床洗漱,并把要送的牛奶裝到電動三輪車上,4點鐘準時出了家門。
正經(jīng)受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洗禮的千年古城,暫時沒有了喧囂,凌晨的大街上更是空無一人,三輪車雨刷器快速地發(fā)出“刷刷”聲,路燈燈光從積水中反射到張師傅疲憊的臉上,他孤獨地前行著。
早晨8點多,任務(wù)過半,下一個是鐵匠營橋附近的橫一條小區(qū)。想起送完奶回家吃上一碗老婆做的熱湯面,再美美地睡上一覺,張師傅不禁加快了車速。
這時,天空就像小孩子的臉,一直未停的雨不知什么時候變成了鵝毛大雪。不一會兒路上已經(jīng)堆滿了厚厚的一層,積水給路面又穿上了一層冰甲。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,寒風像一把把利刃扎進了肉里。張師傅不停地將手交替著放到嘴邊“哈”著熱氣。稍不小心踩腳剎車,車輪便會橫向側(cè)滑失去重心,不得已張師傅只能把車速又降慢下來。
屋漏偏逢連夜雨,剛走到小紅門橋,三輪車突然“罷工了”。張師傅下車檢查了一遍,車的前進擋壞了,怎么也掛不上。旁邊也沒有修車的,這可怎么辦!還有好多戶沒送??!正在束手無策的時候,他偶然間碰了一下倒車擋,車動了??梢缘管嚕垘煾祫e提有多高興,立刻心生一計,反正也沒多遠了,倒著把車開過去也要將牛奶送到訂戶手中。
張師傅用手推著,一點一點地把車原地掉了個頭,讓車尾朝著前進的方向,坐上車,擰著脖子張望著,小心翼翼地倒車前進。幸好路上行人和車輛不多,開始還算順利,10米過后,車開始不聽使喚。左手往外稍一用力,車尾甩向了右側(cè),右手再一使勁兒,車尾又甩向了左側(cè),車尾左右搖擺,時不時地扎向馬路牙子和隔離護攔。張師傅向左扭的脖子累了,便換成向右,不停地修正方向,不停地點著剎車,不停地側(cè)滑,走了不到1000米,他已經(jīng)滿頭大汗,仍然緩慢地倒行著……平時七八分鐘的路,沒想到這回開了將近一個小時。
送完這幾家牛奶后,張師傅把車推到了小區(qū)門口的修車鋪。修車師傅說是前進擋拉線進水,只能把前進擋和倒車擋的拉線互換一下。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臨時解決了最讓人頭疼的問題,但是又沒有了倒車的功能。
張師傅又開著沒有倒擋的車給客戶送奶去了。
事后筆者了解到,張俊文師傅是山西臨汾人,送奶已經(jīng)7年,每天要為13個小區(qū)送近1000份三元牛奶。今年受疫情影響,從老家回京隔離后,立即投入到工作中。當筆者問到,為什么那么困難的條件下還要堅持把奶送完?不善言辭的張師傅說,疫情挺嚴重,為了讓市民每天能喝上奶補充營養(yǎng),增強抵抗力;也為了自己能早點兒回家,吃上老婆做的那碗香噴噴的熱湯面。
責任編輯:刊物編輯處